铃声分类 铃声搜索

为何于禁也算是五子良将?

阅读: 0 评论: 0 2022-11-02 11:11:03

网友回答

大庞德什么龟。

整理了一下于禁的履历,五子良将中,于禁和乐进为曹操的元从将,和其他三将不同的是,他们在曹操阵营里是从最低级的小军官,一点点往上走的,军司马,杂号都尉,杂号校尉,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一步一个脚印。而徐晃、张辽、张郃三将,则是归降后快速被封将军,不能说全是实力所致,也有鼓励后来者的意思。

但凡武将,凭借军功进身,而军功者,又有从攻与擘划之分。从攻的军功,为服从命令,作战骁勇果敢,指挥得力之功;而擘划之功,则为独领一军或与其余若干将并领一军,完成指定任务。通常认为,后者较前者要高一个档次。于禁从很早开始,就经常单独领军作战。最早的单独领军作战记录,为193年,讨伐徐州陶谦过程中,独自领军攻拔广威(县级行政规划)。

之后的单独作战记录(或与他将共同领军记录)有:破吕布二营,破高雅,斩刘辟、黄卲,斩桥蕤等四将,宛城遇袭后负责殿后,斩眭固,以二千兵马守延津拒袁绍,甚至与乐进率少量兵马,攻破袁绍几十个据点,使得曹操在黄河北岸立稳了脚跟,为之后的曹袁对决打下了基础;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阶段打破僵局,平东海叛,降梅成,后督运粮草,夺朱灵兵。

216年,于禁封左将军,假节钺。假节钺在战时,是一个很实用的任命,战时,假节可专杀两千石以下官吏,假钺则专征,可自主发动战争,无需请命。而在非战时,假节钺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我列一下整个三国时期,被假节钺的人有:董卓(189年),曹操(210年),于禁(216年),关羽(219年),曹真(不明),满宠(223年),诸葛亮(225年),曹爽(239年),王凌(249年),司马师(254年),司马昭(255年),陶濬(280年)。

其中,显然是自封的有董卓、曹操、司马师、司马昭;因事任命的有曹真、陶濬、诸葛亮(征伐前给节钺);出于政治原因的有曹爽(托孤)、王凌(司马懿试图安稳人心);而单纯地“假节钺”以显示其地位的有于禁、关羽、满宠。而且,于禁是唯一一个被假节钺的人(曹操)假节钺的将军。当然了在这里不是说没假节钺的人都混得不如假节钺的要好,比如姜维、司马懿等人,他们不被假节钺单纯是避个嫌,不因虚名而处实祸而已。尽管如此,可以看得出于禁是谁,219年以前,于禁绝对是曹魏的头号武将是已经被生供起来的那种。这个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21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建安219年,樊城之战,于禁被俘。这件事该怎么看待,关系到了于禁一生的评价。曹魏投入在樊城之战中的将领,有本姓将领中实力最强的曹天人,前后被假节钺的于禁和满宠,与于禁同为五子良将的徐晃。其时,曹仁守樊城,满宠为其副,吕常守襄阳,于禁率精兵援救,徐晃率新兵守宛。由此也可以看出曹军阵营中的地位高低。当时樊城被围,曹天人苦苦支撑于禁是谁,国之宿将于禁率精兵七军疑似五万人(根据《三国志·吴主传》 “羽以舟兵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可知,七军有三万人以上,至于洪水淹掉了几成,就看个人理解了吧 。感谢@澳大利亚 斧正)紧急来援,结果才刚扎营,五万精兵就被暴涨十几米的汉水所淹,近乎全军覆没,樊城的城防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损害,庞德殒命,于禁投降。举国震悚,曹仁险些打算突围逃走,曹操几乎欲迁都。

可以说这是曹魏政权自灭袁绍后在军事上最为危殆的时刻,于禁之败,险些导致了曹魏的国运之败。要不是渣权背后反水助攻、破坏同盟、不宣而战、划掉不宣而偷袭,曹仁、满宠、徐晃并不可能可以从二爷手上得到好处,尤其是曹、满二位,很可能就追随着庞德一波去了。七军之亡,非于禁之罪。但无论是降是逃,只要于禁还能活着回到曹魏,总会有人把这战败苦果记到他头上去的。

顺带说一笔徐晃。读《演义》的时候总觉得徐晃在樊城之战的表现很出彩,然而仔细查看樊城之战的过程,发现并非如此。他的表现确实优秀,但绝对称不上是神作。曹仁、于禁所面对的荆州军与徐晃所面对的荆州军完全不同:前者是正当其锋,精锐无比,士气百倍的荆州军;而后者是人不思战,漂泊无依,惶惶不可终日的荆州军。以徐晃当时所率领的军队的素质而言,如果面对的是并无后顾之忧的荆州军,即使奇谋得逞,也很难有实际的战果。

==============================

评论区的可读性也不错。我致力于在自己的答案底下打造一个有阅读价值,能理性平和讨论的评论区。有被打脸的我都认账。胡搅蛮缠或者极端low的我尽快不搭理。目前评论区中,除了grovert(现改名kibear)的评论以外,其余皆有可观。

评论

相关推荐

x 好铃声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