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威尼斯电影节,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
症状一:举办时间尴尬
原本于8月底至9月初举办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具备一定时间优势的。但是随着电影节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个惹眼的档期里出现了多个极具竞争力的电影节,比如特柳赖德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纽约电影节等。每个电影节都具备各自的优势,稍不留神,明星或是媒体记者就会大批量地流失。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以《鸟人》为代表的多部参赛、参展影片的剧组,没来得及等到最终颁奖,就匆匆赶往了其他电影节。无论是自知获奖无望,还是根本不在乎得不得奖,同期的其他电影节对于明星或片方的吸引力都显露无疑。
剧组的提早撤场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媒体记者跟着一起走了。据悉,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注册记者仅有2000多名,其中超过一半都是意大利本土记者。本就为了新闻而来的媒体记者,自然是哪里有话题就跑到哪里。少了媒体人,就少了曝光量,也难怪在国内外的传播平台上,威尼斯电影节最终只剩下了寥寥几条资讯。
症状二:选片过于艺术
参赛、参展影片过于艺术化是威尼斯电影节一直以来遭到影迷诟病的地方,也是它被冠上高冷名号的原因。曾经,威尼斯电影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他们的作品总能获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但是近几年,威尼斯的发展却走进了一个怪圈。今年的20部参赛片里,5部来自美洲,3部来自亚洲,剩下的全部来自欧洲。作为一个国际电影节,这样的选片方式总不免有包庇的嫌疑。在新主席阿尔伯托·巴贝拉的引领下,威尼斯电影节渐渐与美国好莱坞拉开了距离,他的本意是希望威尼斯不要沾染上好莱坞的商业气息,保留电影是第七艺术的纯粹,但威尼斯却慢慢走入了小众的瓶颈。
在这一点上,威尼斯电影节的好伙伴戛纳电影节就显得聪明很多。戛纳电影节一直都是好莱坞大片的宣传重地,这层合作关系可以说是互惠互利。戛纳的举办时间恰好是美国暑期档的前夕,这个时间对于片方而言,用来做前哨战的宣传是再好不过了;而戛纳电影节则借助好莱坞大片打响自己的知名度。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戛纳电影节的圆滑似乎比威尼斯电影节的高冷更行之有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