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这部经典的抗战影视剧在2005年的时候火遍全国,被反复播出多次,至今热度不减,主人公李云龙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军人气质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许多观众根据剧情寻找真实的作战部队和人物原型,那么李云龙这个艺术形象到底是根据谁的原型创造出来的呢?剧中的战斗故事是真有其事吗?
2015年8月25号法制晚报刊登了一篇采访报道,只见标题赫然写到“我的爸爸比李云龙潇洒”,接受采访的王女士说在电视剧《亮剑》中,主角李云龙指挥的苍云岭之战一炮击毙了坂田联队长,这个故事情节取材于1939年11月7号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战,电视剧中李云龙的原型就是王女士的父亲,人称“王疯子”的王近山。
照片上这位相貌不凡略带几份英军的将军就是被 同志誉为“一代战将”的开国中将王近山李云龙原型是谁,王近山的女儿王媛媛曾经这样回忆,“在我们兄弟姐妹看来真要拿李云龙跟我爸爸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李云龙不修边幅,我的司令爸爸是英俊潇洒威武不凡,在一个不同李云龙是40多岁的团长,我的爸爸可是20岁就当上团长了,130年父亲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15岁,王近山与电视剧中的独立团长李云龙到底有几分相似的呢?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的贫苦山区里,很小就没了母亲,九岁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1930年红色风暴席卷大别山,年仅15岁的王文善加入了红军队伍,他想让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起来,所以新名字就叫王近山,王近山15岁参加红军,16岁的时候就当上了连长,20岁成为了红军团长,当年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在战场上人称王近山”王疯子“呢?这个美誉怎么来的呢?
1931年秋天王近山这位16岁的红军小连长遇上了一场恶战,红军的伤亡非常的大,看到一排排战友倒下王近山急了,跑去找团长王宏坤说让我们连上,王近山抱着必死的决心带着连队冲在最前面,最后攻进敌阵与敌人刺刀相拼,据说在肉搏中王近山抱着一个敌人一起滚下了悬崖顿时头破血流,对方挣扎着爬起来举起一块大石头就向王近山砸过去,此时王近山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模糊,他以最快的速度拔出枪对准敌人开了两枪,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幸亏战友们的及时发现救了王近山一命,可他的头上却永久地留下了一块伤疤,从此王近山就有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绰号”王疯子“,16岁的王近山大难不死他从连长升到了营长又从营长升到了团长。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又在江油和川军展开恶战,一股敌军突然突破红四方面军的防守阵地向红军阵地纵深袭来,许世友军长命令王近山带领28团发起反冲锋,王近山当即带领人马扛着大旗端着刺刀向敌人冲去,弹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弹顿时陷入昏迷状态,被抬下阵地后部队士气受到影响,总指挥徐向前见状提着手枪冲了上去,边冲边高声呼喊着爱将的名字,王近山很快被主帅呼声唤醒,当发现自己不在红旗身边当即命令战士把他抬回红旗下,重新指挥战斗。
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经常会把这句震撼人心的话当作经典的语句,”打剩一个旅我当旅长,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李云龙原型是谁,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其实这句话不是台词,而是真真切切地出自于王近山之口,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王近山指挥中野六纵他就爱打大战打硬战,1946年9月的定陶战役大杨湖之战是刘邓大军出兵太行山后第一场恶战,王近山是纵队司令,他主动请战说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我就不回来见你们,王近山言必行行必果,战斗打响了为争夺大杨湖六纵队成连成营甚至成团地付出了战士牺牲,仍然攻势不减最终歼灭敌军整整三个师的兵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