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分类 铃声搜索

乾隆皇帝的后人,乾隆的后人今何在

阅读: 0 评论: 0 2022-11-02 11:08:07

溥仪是乾隆的后代吗

溥仪是乾隆的后代,是乾隆的第五代世孙。

康熙的儿子是雍正,雍正的儿子是乾隆,乾隆的儿子是嘉庆,嘉庆的儿子是道光,道光儿子是同治,同治皇帝无后,醇亲王之子载湉,就是光绪,入继为帝;光绪无后,立三岁的亲侄子溥仪为帝,溥仪的亲生父亲、光绪的亲弟弟载沣监国。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扩展资料: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设置呼伦贝尔沿边卡伦。重整海军,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筹划重整海军的事宜,命庆亲王奕劻总司稽查事务。罢免铁良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闰二月,下诏责成预备立宪,避免部臣、封疆大吏因循敷衍,逃避责任。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

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万多首, 几乎每天在写, 为何没有一首被后人传唱呢?

在古代500多位帝王中,能写诗作赋的不在少数,但像乾隆皇帝如此高产的恐怕难找二人。据统计,乾隆皇帝一生共写了43000多首诗歌,数量之多就连我们公认的高产诗人陆游也难与之匹敌。这项记录超越了帝王与诗人的身份界限,也超越了中国与西方的国界之别,堪称古今、世界第一。

但令人尴尬的是,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这么多首诗,却没有一首能被后人记住或传唱,甚至后世根本不把乾隆纳入诗人行列。这是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诗人”本身的造诣。众所周知,乾隆是比较开放的帝王,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但这种影响似乎只限于舞文弄墨上,时人对其评价并不高。在清代诗人沈德潜看来,乾隆皇帝非常有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以及武功剑术,无所不通,但其造诣也就一般水平,谈不上出众。但在后人眼里,这种评价却要低的多。在金庸先生看来,乾隆的诗文还不如秀才的水平,乾隆的挥毫拨墨不仅糟蹋了当世之作,还玷污了各大名胜古迹。在《书剑恩仇录》中,这样写道:“他(乾隆)最爱卖弄才学,这次南来,到处吟诗题字,唐突胜景,作践山水。众臣工匠恭颂句句锦绣,篇篇珠玑,诗盖李杜,字压钟王,那也不算希奇。眼下自己微服出游,竟然见赏于名妓”。

这种评价道出两层意思。其一,乾隆文学水平不高;其二乾隆喜欢游山玩水,滥觞风情。乾隆之诗应是应情应景而来。诗歌讲究情景结合,意境深远,如李白、王维之类的诗人见诸山水,作诗吟唱,篇篇留名。如此之比,其高下自见。

其次,乾隆统治中国60年,他活了89岁,除去童年,乾隆几乎每天都写诗。但更有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有时一天写诗十几首,几乎见什么写什么。连乾隆自己都这样说:“每天闲下来后,有时练字,有时作画,作诗是最经常的,每天一定要作几首。”这什么概念呢?

游山玩水来一首;

困了累了来一首;

看见妹子来一首;

人的精力有限,量太多了,难免就降低了质量。

从乾隆诗歌本身来看,乾隆的诗大多用来写实记事,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经历全都有所体现。这类诗歌篇幅较长,相对抒发情感、思辨性强而又短小精悍的古诗,其流传度也要大打折扣。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乾隆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人代笔完成的。这其中,大学士沈德潜功不可没。

作为一代帝王,吟诗作赋只是其副业,治国理政才应是后人最为看重的评价因素。至于乾隆皇帝的治国理政的得与失,则是我们探讨的另一个话题了。

乾隆是诗帝吗?乾隆皇帝以四万多首诗的数量被后人称为一代______。 (5分

乾隆皇帝以四万多首诗的数量被后人称为一代 诗帝

乾隆一生所作的诗大概四万多首,现在也一直还在为三万九千多首还是四万两千多首争论不休,现今存世的有34160首。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其实共有四集,初集凡4150余首,二集凡8490首,三集凡11620首,四集凡9900首,四集总数为34160余首。这是被收入集子的,他还有一些诗没被收入其御制诗集。而在其他的一些地方则认为乾隆的御制诗集共5集,434卷,收诗41800首,所以迄今也无法断定。 八十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

那就是用武力、用先进的“殖民思想” 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还有皇上的子孙吗?(只要是爱新觉罗后代的就可以)

清代最后三任皇帝都没有儿子,同治和光绪是堂兄弟,同治又是独生子,宣统是光绪的侄子。所以说皇帝的子孙中血统最近的就是道光皇帝的后代了。道光留下的儿子比较多,皇四子就是咸丰皇五子皇六子七子八子九子都有后代。

民国后清室子孙多靠吃老本过日子,有出息的不多。大多居住在北京、天津等地。姓爱新觉罗的有的改姓金、赵等。在北京如果遇到老北京还是“在旗的”,又姓金,八成是皇子皇孙了。 乾隆(104)后人(31)

分页:

话说泾阳:漫话泾阳县明清时期的社学、乡学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社学、乡学与村校是明清时期内陆村镇一级最首要的办学形式,这种由官府支撑的办学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如诰文表明的那样正规,它的存在在很大水平上和县级政权,如县府大老爷对于文化的正视水平有绝大关系,假如县太爷正视,教谕专心推广,则社学、乡学生态情况就会变得很好,农村的愚夫愚妇也就对后代识文断字有较大的需要,不然会任由乡里赤子玩泥巴、放牛羊或是做小工,就如同蒙了眼的驴子一代又一代的反复着愚夫愚妇的脚色。譬若有清末泾阳县有个县令叫涂官俊,他是个好官对于县里的教育很正视,《清史稿》记载他搀扶泾阳县各大私塾,兴办“义塾”让家景贫寒后辈接管发蒙教育,本身亲自与学生商议学问,考校课业,村、镇蒙学工作扎实了,仕进的学子也就多了,教育工作也就稀奇有起色。

社学、村校一类从办学性质来说,具有“公办”特点。需要解说一点的是这里的“公办”并分歧于我们今天所懂得的“公办”,它介乎于官办和私立之间,正确的定位该当是属于一村或是一镇集全力承办的,平时的办学经费起原一样来说是当局津贴一点,村或社筹集一点,慷慨仗义的士绅商户捐一点,学生家长带一点乾隆之后的皇帝是谁,点点滴滴加起来,虽不克让最下层的办学前提获得基本改善,却能够能包管其将就存在。好在这类学校对于资金的需要并不是好多,除了先生的薪资外就是最根基的文化用品了,校舍一类除特别景遇外,多不消再投入,所以说教师的聘金十几两银钱就是最大的开支。

师长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在陕西一隅的泾阳县,明清时期的文化比拟南方区域来说极不蓬勃,乡镇中的有文化的人并不多,能写几句诗,念几段不常听到的赋、词就算是个大人物了,在村里天然就有很高地位,天然就被用在最主要的场合。譬如说是在婚丧嫁娶人生大事受骗个帐户或是证婚人,逢年过节给村里的人写几封书信,再写上几笔典礼性的文字,如对联、庙记等,之后就能够跟着乡邻讨几杯水酒,弄几碟肴肉,权当改善生活。一样来说先生的聘金并不高,自包饮食的话一年也就十多两银钱,也落不下几多。若是是私塾的话饮食店主全包,束也就有限,教书匠要说是攒几多家私,难度可不是一样的大哟。

师长的教授工作。钱挣得不多,但社(乡)学的活也不甚重,社学、村校多属于蒙学,在封建社会并不属于强制入学教育,官府也只是首倡鼓励,并没有几多钱物的投入,天然监管也就不到位。常日里朴实的愚匹俦们对于师长也多有敬畏之心,尊敬不来不及,从来也没想到监管这个词汇。师长也没有固定的教材,大多就是《三字经》、《千字文》一类,至于《四书五经》类估量会有必然水平的学生才会用。读读写写之余,顺带给村民或是学生再讲点皇帝语录或是朝庭律法之类,进行思惟教育。师长讲几多、讲什么、怎么讲、习字念书时间长短都没有固定,也没有固定课程放置,就现在天的课表,这些工作全在师长本身的表情,教养与自律水平。碰到卖力负责的师长,板子拍屁股啪啪响,戒尺手心肿老高,当然学生也就学得多。也有如秦腔丑角戏奚弄师长的《教授》,胡乱混日子的脚色,好在大部门的师长也能连结职业底限,较为专心于教授工作。但必需领略的是,社、乡学悉数实行的是聘用制,太甚分的话是要丢饭碗的。

乡社学的教授所在在明清时期的泾阳多为村庄间诸多的寺院,民间多神崇奉付与了诸神分歧的职责,诸神的办公处所也就属于民众资产,大一点的村或镇里有或大或小的寺院十多处,大者稀有间屋舍,三几亩地,小点甚至两三个神挤在一间之内,王桥镇东街村就有个庙套庙。理所当然是乡、村校最佳的施行教化处所,分歧的是乡、社学因为官府的首倡能够占一个大一点的,宽敞一点的,衡宇多一点的,场地大一点的,它所能容纳的学生也就多一点的。至于村校或是私塾要么凑合占一个小点的或是由东翁自行供应,这种行使村庄民众建筑用于民众文化自无弗成,早已属传统以至影响至今,若是对今天的县域内的学校追根溯源的话,天然就能发现学校根基使用的是本来的庙产。

乡、社学的学生也多不固定。在古代社会文盲的比例很高,尤其是荒僻的村庄,识文断字的就叫文化人,如同原始社会的个别对于通灵者持有敬畏的心态,文人用过的纸片,任何带有文化符号的器材,都不许可与污秽同处,或是悉心的留存,或是扔进炕洞烧掉,或许用于糊门窗或墙壁,怕是认为这也有避邪的功能吧(见笑)。基于此也就对后辈进修文化多数对照正视,只要能力许可,根基鼓励后辈肄业,最起码也要做到识文断字,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哪怕砸锅卖铁”如此,这也不外民间习俗的遗存。很可惜的是因为前人多子的传统,民间生活的过度穷苦,以及对于男女性其余漠视,乡、社、村校适龄儿童入学景遇并欠好,就是在民国时稍正规的时期,另有多数不克入学,多数情形入学率还达不到四分之一(据民国泾阳教育督导申报)。至于女子除极个体个破例,绝大多数与学校无缘。此外还因为旧时农民对于后辈肄业的要求不高,具有从商传统的文化要求也就是会简洁的读写,能记帐计帐也就够用了。至于一样后辈进学为秀才,做举人或是进士,成为声名显赫之辈,大多数人也就是想想罢了。入学人数少,要求不高,再加上农村庄稼义务的影响,导致学生入校如同候鸟,农忙时锐减至正常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或只能停学(引用同上)。

固然乡、社、村校教育形式极其不规,师资也良莠不齐,办学资金也时有时无,学生、教材不固定,治理也极不规范,可也就是这问题多多的形式在数百年来为荒僻的泾阳农村后辈供应了最根基的发蒙教育。(图片源自收集)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南宋灭亡后,此国以中华自居,如今大气不敢出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南宋灭亡之后,日本人痛哭流涕,很多人跑到海边跪拜,认为中华文明就此消失在蒙古骑兵的铁骑下,因此他们便以中华自居。因为他们认为「 ”凡是圣人所在的地方,礼仪天道所在之处,皆可以称之为中国”。也就是他们认为,元朝是匈奴,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不能继承中华文明。而日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理应成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 在南宋遗民郑思肖的《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亚序》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北宋灭国确实很悲痛,但是应该不至于举国上下都吃素。在明朝灭国之后乾隆之后的皇帝是谁,日本人更加捶胸顿足。明朝遗民钱谦益在《后秋兴之十三》一诗中写道「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于是日本人从这首诗中化出了「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观点,并流传至今。 同样,日本人也不能接受清政府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因为在他们眼中,清政府与元一样,都是入侵者。他们不允许清政府以中国自称,在签订《中日修好条规》的时候,他们坚持自己才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而清政府只能以「 ”大清国”自称。日本人在自己的书《华夷变态》中将清政府称为「 ”鞑虏”,以表示他们对清政府的不屑。其中写到的「 ”朱氏失鹿,正当我保年中”更是堂而皇之的认为在明朝覆灭之后,因当由他们来继承中华文化。 从历史上可以看到,日本一直处于一中贫穷的状态,地少物资贫乏。而中国则是地大物博,尤其是唐朝时期,国力达到巅峰,要说日本不羨慕是不可能的。在唐朝的时候,他们与中国通商,疯狂的学习中国,潜意识里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变得强大。所以这样久了之后,他们在心里将「 ”中华文明”神话了,他们不允许其他人来践踏,掌控他们心中的圣人之地。这种心理愈发严重,最后产生异变,他们想要自己代替心中的神圣,好像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玷污。 元朝灭掉南宋之后,慢慢在汉化,清朝入关后也吸纳了先进的汉文化。虽然他们是鞑虏,但是他们确实是继承了优秀的汉文化。而日本这一说法只不过是想给自己心理安慰,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也就只能说说,不能对元,清怎么样。但是到了清末,这就变成了他们侵略中国的借口了。因为这样在他们心里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华文明,还拥有了孕育这个文明的土地,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但是从始至终他们都在自欺欺人,不管是元明还是清末,是他们龌龊心理的遮羞布。

分页:

评论

相关推荐

x 好铃声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