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分类 铃声搜索

漂泊的游子好想家是什么歌_ 赞美诗歌游子家

阅读: 0 评论: 0 2022-10-19 17:36:50

前几天,常石磊和王源在《我们的歌 第2季》首唱了一首歌,《离家的人才会想听的故事》,温情又暖心。

唱歌的人一句“谁离开了家……谁想回家”,听歌的人热泪盈眶。GAI在节目中说:“以前经常问自己,我小时候离开家是为了什么?从家走出的那一刻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我明白了,我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和家人团聚。”

GAI最后一句话击中了多少漂族的心,每一个泊在外的异乡人,都有一个无比柔软的地方,那是给自己的家乡空出的自留地。平时工作时从不示人,只有年关将近,到了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才会湿了心,红了眼。

“谁被迫长大,谁扛得累吗?”这一句句追问,每一个经历过疼痛的人最能懂得,长大,是从离家那刻就开始了的。

01离家是为了归家

现在有好多年轻人,当问起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时,他们几乎都会这样回答,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

有一些年轻夫妻,为了多挣些钱,离开父母孩子,来到陌生的大城市。他们日夜倒班,工作12小时是常事。平时租住在又湿又潮的几平米车库里,还有的好多人一起合租,吃饭更是能省则省,生活条件很是困苦。

曾在一家小面馆遇到一对打工夫妇,12元的一碗面不舍得要两碗,夫妻两人点一份大碗一起吃,吃不饱,带了馒头就汤吃,图的就是多省下一些钱,回家带给父母,供孩子上学。

除了离开家乡出来打工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为了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选择离家较远的大城市生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压力。在外拼搏奋斗一年,盼的就是年末能回到魂牵梦萦的家里过个团圆年。

有时候会想,家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些年轻人如此义无反顾地离家闯荡,饱尽人间冷暖,然后又无比向往地回去的地方,家的意义,对这些年轻人又意味着什么。

今年热播剧《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独自在上海打拼八年,如此勤奋执着,阳光自信的姑娘,工作生活还是受到了现实残酷的洗礼。城市里没有了她的归属,可以称得上穷途末路之时,王漫妮能够想到的就是,回家,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小镇,当年她出发的地方。

相信每个漂泊的人,都会像王漫妮一样,不管在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他们内心都会知道,家永远都在那里对你敞开着。不计你的成败,不判你的是非,只要你想回家,它随时就是你泊船的港湾。

知乎上有人说:家,不管你是不是总回去,但是只要你想回就能回得去的地方。

当初的离家,就像飞出去的鸽子,飞再远,也会知道家的方向。回家,就像他们当初离家,义无反顾。

02想家不想回家

家,是我们深信最温暖的地方,它给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但也有人说,家,更是生命中最强的盔甲和最柔的软肋,家是他们宁愿在外漂着也不愿回去的地方,想家不想回家。

知乎中看过一篇问答,从小,母亲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母亲,而且是只关心孩子成绩的母亲。父亲则是非常自我事业型的父亲,从不主动了解孩子,但又时不时会教育上线。对于孩子,不鼓励不夸赞,青春期的交流除了学习再无其他,精神上的关心和交流也犹如旱禾,没有营养。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父母以为很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却不知当他们大人都在乐的时候孩子心里是在哭的。

在这篇回答之下,发现竟然还有很多不想回家的人,有的说上大学必选离家远的学校,目的就是离开那个家。有的说上了大学从来不想父母,不打电话,打了电话也无话可说。还有的说宁愿一个人在外流浪,也比回家自在。用他们的话就是,和父母犹如隔着玻璃门,看得到,却拥抱不了。

这种疼痛潜在那么多年轻人的内心深处,家,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不可触及的伤,揭开疼,不揭痛。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和家的联结?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是父母不爱孩子吗?孩子不爱父母吗?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为什么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是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孩子生病时需要你的体贴你却关心孩子作业有没有做完,孩子想和你聊聊学校生活你却谈孩子成绩为什么上不去。这点点滴滴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痕,最后成了难以疏通的淤泥,长大后更固化为鸿沟难以逾越。

家是需要爱的流通的地方,越爱越容易被伤害,这些不愿回家的长大的孩子,望着家的方向,却找不到回家的路。

当王源唱起“谁离开了家……谁想回家”的时候,是否触动了那些想家不想回家的人最柔的软肋?他们可否重新体会父母错位表达的爱,让爱的理解载着爱的语言,指引他们回家的方向。

纪伯伦说:“当爱向你挥手召唤时,跟随着它,哪怕它的道路艰难而崎岖”。

爱的道路越艰难崎岖,越爱得深沉。

年末了,漂泊在外的你,想家了吗?

评论

相关推荐

x 好铃声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