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歌的情感共鸣里面,存在一种能够在双方面进行思考的余地,因为歌词的留白,为人的思想和联想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一方面,歌曲表达的是创作者关于自身经历的描写,词曲表达的感情也是创作者在创作时就定下的基调。
另一方面,歌曲的某个特殊的用词或者作曲能够微妙的表达感情,在两者之间留下回旋的余地。
基于这两种歌曲的创作,能够在歌曲当中恰当的留白,让听者能根据自身的理解,来确定属于自己的感情基调。
听者能够依据自己的联想,在听歌时铸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景,而场景的表达,则在于歌词的共鸣和曲的烘托。
比如说:“还有多远才能进入你的心,还有多久才能和你接近”,这首歌的歌词巧妙的排比将距离和动作轻描淡写,但却能释放情感,让听者产生共鸣,并让听者在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画面。
但是由于阅历和经历的原因,很多听者在不同阶段能对整首歌有着不同的理解,才能对创作者的感情有着更深一步的解读,这是很多歌越听越有味道的原因。
大概的描述就像年少不听李宗盛,李宗盛的歌大多描述的是年轻人的情感,当你达到那个年龄时,恰好对歌词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就会带入自己的经历,然后和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当你的经历和创作者的经历产生某种相似性时,你最容易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的感觉,然后你对这首歌的爱会更加的深刻一些,同时也会对歌词的情感表达更加体会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