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声分类 铃声搜索

《清明》教学设计

阅读: 0 评论: 0 2022-11-02 11:17:2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孙新月

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五中学

教学成果:海港区2020年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

海港区2019年新教师说课比赛语文组二等奖

河北省青年报社举办“我与新教材”征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座右铭:一心育幼苗,两肩担未来。

春暖

花开

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析

《清明》是唐朝诗人杜牧描写清明节景象的诗歌。诗人漫步郊外,遇上细雨纷纷,内心十分凄迷。而后,他问牧童“酒家何处有”,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遥指杏花村,这一“遥指”把人直接引向了那个杏花烂漫的村庄。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魂”“酒”“牧”三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清明》。

3. 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清明》。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春暖

花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清明

师:同学们,还记得《24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节气歌》。(PPT出示《节气歌》,全班同学齐读)春雨惊春 清谷天,夏满芒夏 暑相连,秋处露秋 寒霜降,冬雪雪冬 小大寒。

2.介绍清明节。

师:有一个节气很特别,它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知道它是哪个节气吗?

生:清明!(PPT出示清明的简介,指名学生读)

二、依据平仄,读出诗韵

1.初读古诗。(ppt出示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诗文读通顺。

2..指名读。(重点关注“魂”“酒”“牧”和“纷”“村”的读音是否正确,断句是否自然。)

3.读好节奏,交流、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吟”指的就是“吟诵”

4.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依据平仄进行吟诵,

师: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平仄?(生答:平声指第一二声,用——符号,仄声指第三四声,用丨符号)

师:谁来尝试根据平仄符号加手势读一读这首诗?

5.个人、小组练习、小组展示,师适时点评

三、想象画面,辨明诗意

师:同学们通过划分节奏,再通过适当的停顿和延长,我们就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但是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那么在这首古诗当中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板书:情景)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天气也容易发生变化,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清明的天气呢?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

师:这样的描写让你想到了怎样的雨?

预设:这纷纷的雨让我想到了像牛毛一样的雨。

雨纷纷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茫茫细雨。

我想到了一个词语——烟雨蒙蒙。

师:是啊,这样的雨在诗人笔下就画成了一个叠词,那就是清明时节……

生:雨纷纷。(板书:雨纷纷)

师:这纷纷的雨不仅描述了当时的天气,实际上它还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诗人独自一人走在他乡的雨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心情?(生回答并指导朗读)

预设:悲伤。

师:细雨如泪,寄托了诗人多少愁绪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过渡:纷纷细雨中忧伤的可不仅仅是诗人,还有谁?

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生:“欲断魂”)生:“欲断魂”

师:谁能说一说你对欲断魂的理解?

生:非常悲伤,仿佛灵魂从身体中飞出去一样。

师;一春的愁云,一路的风雨,猜一猜:路上“欲断魂”的都会有哪些人?

学生根据行人的不同类型清明是谁写的,分别读出“欲断魂”的感受。

扫墓的人——

回家祭祖的人——

漂泊在外的人——

(3)想象画面。

师:读着这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天上下着蒙蒙细雨,诗人一个人孤单的走在大街上。

生:1.我仿佛看到清明节这天,天上下着牛毛细雨,路上的人都在想念着自己的亲人。

2.我仿佛看到了清明节那天下着茫茫细雨,路上的行人感觉灵魂要和自己分开开,感觉很悲伤

3.我仿佛看到了清明节那天,天上下着密而急的细雨,路上的人都被雨给淋湿了。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板块。

1、此时杜牧心中充满无限忧愁与孤独,他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忧愁呢?他怎么做的呢?(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教师相机指导。在理解“杏花村”时,教师通过古代诗人描写杏花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感受杏花深处的村庄的美丽。又通过“诗人找到小酒馆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运用学法自主学习,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展开学习。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3.小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诗人在纷纷细雨中行走、寻找酒家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孤单和忧愁。我们把这叫做:想象画面,辨明诗意。(师板书:想象画面)

四、联系背景,体悟诗情

究竟是怎样的境遇能让杜牧产生如此大的忧愁呢?

补充背景:

杜牧的处境:杜牧是晚唐诗人,出身名门望族,文武双全。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当他正是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一身武艺却报国无门,他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在池州做刺史的这年清明,他看到人们纷纷为祖先扫墓,别人家人团聚游玩观赏,自己却远离家乡,不能亲自为亲人扫墓,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触景伤情,写下了《清明》这首诗。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悟了诗中表达的情感,这正是联系背景,体悟诗情。

(板书:联系背景,体悟诗情)

再次读诗,体悟感情

结合视频《经典咏流传》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仿写古诗

除了清明节以外我国流传至今的有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

学生交流分享最喜欢的节日并说在那一天的活动和心情。

根据交流的内容那其它节日时清明是谁写的,天气怎样?人们的心情怎样?人们又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也来写写诗吧!

_________

______时节____________,(天气)

路上行人_______________。(心情)

借问_______何处有?

牧童遥指___________。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撰稿| 孙新月

编辑| 云 静

审核 | 赵春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wyl860211@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相关推荐

x 好铃声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