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于景贤)眼下正是春季农田管理和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8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门联合召开2019年全国打击假冒农资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各地各部门及早部署,对制售假冒农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农业部副部长于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2018年,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70余万人次,查处农资案件1.2万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全年农产品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5.9%、93.2%、90.8%、97.2%、93.1%。
会议提出,集中开展春季专项行动,各地要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养殖生产基地、菜篮子主产区为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严格审批准入点,严格农业生产经营许可条件和标准。加强质量监督和抽查,防止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农业生产。加强农资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提高农业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加快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加强农业信用体系建设。今年还将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深化农资服务指导,保障放心农资供应。
此外,会议还强调了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治理的相关要求。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了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全国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各类市场198万余家,查处案件1.2万余起,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479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1000余吨,捣毁窝点843个。对农村食品市场进行了“大扫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得到有效遏制。
会议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要按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整改有效。继续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加大查办力度,深挖案源线索,查找背后的“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坚决惩治犯罪分子。
下一步,要做好常态化监管,保持整治期间建立的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形成有效管用的制度,建设好优质放心农村食品下乡主渠道,确保农民买得上、买得放心。
农业部总农艺师马主持会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分别对各自领域的农资打假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黑龙江省公安厅作了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