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邂逅,《甜蜜爱情》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无论迷失与相逢,对于爱情而言,都是最美妙的游离时刻,这种略带刺激的感觉,从始至终都充斥在爱情电影《甜蜜蜜》中,让几代观众欲罢不能,直接把影片推上了爱情经典的神坛。笔者承认本片情感足够细腻和真实,故事足够虐心与拧巴,但若拿掉借势的邓丽君及歌曲甜蜜蜜元素,影片所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干柴遇到干柴,被爱的火焰点燃的恋外情的故事。在这部影片的背后,是早已摆脱花瓶形象的张曼玉,与仍然只是个花盆的黎明直接的演技碰撞。
在这个故事背后,是陈可辛孜孜不倦的草根情怀,而且开启了他的内地草根视野,从此以后,这个纯粹的香港导演,摇身一变成为大中国最具民生情怀的导演之一,《甜蜜蜜》的港漂,《如果.爱》的北漂,《中国合伙人》的草根创业,《亲爱的》的打拐……商业价值,文艺气息,话题性,美誉度,鲜有内地导演能比肩陈可辛这样的全才,如果审视的来探究,迷失与相逢,是他作品中惯常的叙事元素,由此构筑了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百转千回的情感世界。
于艰辛中享受爱,用奢靡埋葬爱
时光飞逝20年之后,我们再次与电影《甜蜜蜜》邂逅,是否还能体会到,那些用迷失的惆怅来反衬相逢的美好的深意?在那个毫无色彩与生机的黑白车厢内,黎小军带着行李来的了繁华大都市香港,这种情景,相信很多观众都会有切身体会,求学的,打工的,探亲的,漂泊的……谁都有被孤单抛弃在站台或别处的一刻,影片用这一个开场,博得了更广范围的共情式支持,当然,后面的多彩生活,才是开启了片中黎小军的另一段人生。
当我们耳边萦绕着依然熟悉的甜美旋律的时候,是感慨爱情机缘的奇妙,还是感叹自己比电影迷失的更多更早?但无论怎样,这部电影都能将勾连起观众与它的两次邂逅,将中间的时光围成一个圆,然后慢慢审视,曾经走过的这些年,得到多少,失去多少。
目前不知道《甜蜜蜜》的重映对当下鲜活的九零后有多少吸引力,但曾经的七零八零后,一定感慨颇多,当年通过各种途径看片时,多是恋爱之中,甚至还没有开启恋爱之门的小青年,一部《甜蜜蜜》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加诸了太多的浪漫色彩,没错,这是影片最大的社会价值,那就是,让你学会怎样苦中作乐,从来,最甜蜜的爱,都是与艰苦的生活、匮乏的物质相伴生,因为爱情成了最大的精神慰藉,而其他种种香车华服名表钻石之下的爱情,就很容易被淹没在物欲之中。
沧桑匆匆往事,一笑看风云过
《甜蜜蜜》上映于1996年,那是一段很特殊的时代,中国1997年就要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彻底的收回香港,但回归后的香港究竟会怎样?是马照跑舞照跳的歌舞升平,还是无法预知的巨大变革?所以,是时的港人其实有着一种赌的心态,或坚守,或移民而走,但归根结底,还是对未来不可预知。内地与香港之间巨大的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开了彼此认知的错位,但又无法回避一个时代的开启。这些惶恐的心态,也都反映在了电影的创作上。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甜蜜蜜》这部电影已经很有古旧的气息,这种气息是因为片中的故事和人物,距离我们所处的浮华世界太过遥远,从故事开启的1986年,到今年却也是有大概三十年的距离。也许当年,谁也不曾料想,世界的发展能够如此强劲而又持续性的日新月异,包括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当年还是纷纷以土豹子形象进军香港的大陆人,就如黎小军而言,看到哔哔机都能连翘大拇指,吃次麦当劳好像相亲般忐忑,寄人篱下勉强安身就已经非常快乐,卖力打拼看不到前途却能每天打鸡血的对未来充满憧憬……却不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却成了虽然继续很土但却也豪到不行的内地观光客,突然没有了物质上的差距,也再难感受黎小军那种混沌初开般的入港感受。当然,难以找得到的,还有很多当年的建筑,街景,不仅仅是他们那份同样被定格的充满鲜明时代痕迹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