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先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好。郑耀先是幸福的,那是当他在天安门广场看到新中国国旗升起来的时候,郑耀先是可悲的,因为他为了他所依赖的信仰,他亲手“出卖了”兄弟,出卖了自己最爱的人,出卖了曾经救过他命的人。
在我看来,本剧不像是一个谍战剧,更像是一部讲述“信仰”的故事剧,全剧的核心整个都在阐述两个字:“信仰”。
甚至于这种信仰有放大到一种极端的感受。看这部剧的感受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猫和老鼠》的感觉,对国民党的同情类似于希望汤姆抓住一次杰米,所谓的同情可怜又可爱的“反派”赢一次“正派”就连身边朋友也说自己被军统的忠义圈粉了。
林桃—代表爱,女儿—代表亲情,军统兄弟—代表友情,韩冰—代表知己。
可这些人对郑耀先的感情,统统败在郑耀先的“信仰”上。信仰超越爱、超越亲情,友情。在一度看到后面,甚至有人会讨厌郑耀先。而为什么对于郑耀先这种为了信仰不顾一切的作为会甚至感到反感,我觉得可能就是导演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在唤醒当代社会人们对信仰的反思。
有人觉得在20集以后剧情拖沓,51集没有必要,我不这么认为。从军统六哥到潜入地下不能被组织证明身份,一直到大跃进文革被组织所误解,导演将人物设定的历史背景拉长到30多年,正是强调了信仰不因时间长短、时代的改变而变色。
反观当今社会郑耀先原型是谁,哪家那村拆迁了,一家兄弟为了一套房子争来争去;人们情感关系危机,曾经恩爱的夫妻闹离婚对付公堂翻脸不认人;为了钱人们抛弃理想,忘了有爱、有亲情可曾记得自己的信仰。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或者说中国人的信仰集中在两个字上:利益。那么,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官就是本剧强调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身上最缺少、最容易忘记的东西。
当我看到林桃知道自己丈夫是 ,宫墅为了六哥从香港回来,六哥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可以不顾自己的女儿,看到影子本可以在完成最后一项情报时回台湾享福,却因为在他们心中兄弟义气、爱情,亲情超过了自己的信仰败给了郑耀先,我甚至心中在骂,你tm为了你的信仰竟然可以做出这种有悖于情义的事的时候,我不禁再想,那是因为我心中没有对信仰的尊重与坚持。
正如郑耀先自己不止一次说过,当他第一天做情报员的时候,他就以为自己已经死了,他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鬼,当他亲手涉及抓捕自己兄弟和爱人的时候,唯一活在世上的他心中的痛苦要比死去的这些人还要痛,而当他走到生命尽头唯一一次向组织提出要求看升国旗的时候,向国旗敬礼的那一刻,我相信他是幸福的。曾经有一部电视剧是讲杨家将,当杨家守着孤城快要城破的时候,杨业问自己儿子:“是死难还是投降更难?”,杨四郎说投降难,杨业说:“简单的事还是留给我,你去做难的事”,将军说罢引刀自尽。是的,有时候死并不是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而活着还要坚守住自己的信仰却是最难的。
《风筝》一剧多次出现郑耀先和韩冰,问自己是人是鬼?问自己或者还不如死了。如果是平常人早就因为自己的行为内心崩溃,但是这些优秀的情报员如果没有内心强大的信仰是无法坚持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任务,或许我们认为他们的作为有悖于常理和人情,可是正因为这些视自己为“死人”的牺牲精神才在那个年代换得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将个人私情上升为民族大爱是需要勇气的,甚至会被人误解,甚至一辈子无人知晓,可总有人要牺牲,要为大爱牺牲。《那年花开月正圆》公子哥沈星移追了一辈子的周莹,本可以厮守到老,但是随着个人的成长,最终离开了周莹投身革命要推翻腐朽满清王朝,《风声》周迅所饰演的老鬼为保住情报出卖和栽赃自己在特务系统的同事和好姐妹,身处和平年间的我们无法理解这种为信仰认同抛弃义气亲情的我们,在革命背景下如果没有这些人的牺牲,恐怕我们自己的表达和享受个人感情的机会都没有。
当我们被爱情、友情、亲情环绕的时候,不曾想着会去背叛这些最亲近的人,甚至会认为为了这些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牺牲掉信仰是不可理喻的,这个社会不缺少赞扬爱情美好,亲情伟大的故事,却独独缺少像郑耀先一样对信仰坚持
我们认为郑耀先是悲剧,那是因为我们现代人的悲剧,是没有这样的信仰。
稍微多说两句,看到有人留言讨论为了信仰该不该牺牲别的情感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信仰是个中性词,信仰极端了,就变成迷信。信仰正确与否,或者说是正常与否郑耀先原型是谁,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时代。而我认为在上个世纪革命年代,很多革命者因为信仰牺牲很多私人的情感是被理解的,当然,如果放在现在这个时代,过分强调这种为大义牺牲个人有些极端,甚至在当今这个社会,都没有必要,没有那个土壤需要人去这么牺牲;其次,风筝一剧中,郑耀先为了信仰“背叛”友情、亲情、爱情时候是极端痛苦的,甚至他知道接受任务的这一天自己已经死了,导演并没有贬低人性对友谊、爱情、亲情,而是在强调在民族存亡危机背景下革命者对自身追求的一种“选择”,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哥为儿子选择“出卖”兄弟,宫庶为了六哥选择离开香港。只是作为不同个体对价值观追求的不同,六哥选择了信仰‘再次,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极端,非A即B,所以不用上纲上线,六哥如果只认信仰没有情谊,会有这么多人深情的爱着他,为了他牺牲生命,我想,导演要说的是不管国共,都是有自己信仰的,因为信仰不同,人生结局也不同,而结局并没有好坏之分,导演在剧中人物设定我认为是没有情感偏向的,没有说GMD就是错的,也没有说郑耀先坚持自己信仰就是赢家,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让我们重视、或者说我们应该去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我们应该去拥有信仰,而非指引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信仰。最后,有人拿本剧强调的信仰和文革对比,我认为不妥的。文革的信仰是明显极端的,而且所谓的信仰,是因为2000多年占有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底层劳动阶级被压抑的太久,一朝掌握了权力,翻了身,对上层阶级的报复像洪水猛兽一般泛滥,滥用权力造成的后果,这与郑耀先坚持的信仰,和导演要宣传的价值观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你认为这样的信仰传递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不妨举一个例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关羽为何弃曹操恩义于不顾(曹操对关羽的爱不弱于刘备),曹操救了关羽,给了赤兔马,关羽杀了曹操爱将,骑着马找曹操的敌人刘备,为何千百年间,关羽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忠勇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