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雍正王朝》是一部充满权斗、心机的电视剧,围绕九子夺嫡以及雍正即位后强力推行新政,不同立场、派系的人物角色粉墨登场,各自施展权谋,只为实现自己心中的那点想法,而这背后又是各自利益的驱使。 然而,《雍正王朝》却有一些不经意的片段,偶然间会流露出一些充满人情味的真情实意,着实令人感动,也令这部原本该充满冰冷、寒意的电视剧,显现出一些暖意。 一、马国成不忘自己的主子大阿哥 马国成是《雍正王朝》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如果不是因为他问候田文镜长辈的那句经典国骂,或许不会有多少观众对他有什么印象。
按理说这样一个性格粗鲁,动不动就会光膀子、露伤疤、摆功劳的草莽汉子,还拖欠了国库一屁股债,观众不会对他有什么好印象。 热河兵变之夜后,大阿哥被康熙彻底囚禁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居然比图里琛还先一步传到京城。与很多人跑来见图里琛,只为确认一下大阿哥是否凉透形成鲜明对比,马国成是抱着一批慰问物资,希望图里琛帮自己捎给大阿哥,只为敬一份孝心。
试想,如果大阿哥彻底翻车的话,马国成此举无疑会因为被视为大阿哥的党羽而断送了前程,甚至还会赔上身家性命。 但是,马国成却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马国成虽然混不吝,但是在关键的时刻却保持了自己应有的礼与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国成不失为一个身上有着闪光点的人,比那些只知道做墙头草、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要强得多。 二、郑春华为了给太子证明“清白”而苟且偷生 在很多人尤其是太子的老师王师傅看来,郑春华是一个不祥的女人,是一个早就该死的人。在众人看来,如果不是她和太子之间发生了不伦之恋,或许太子就不会触怒康熙被罢免,甚至太子变得昏聩、荒诞,也和郑春华有关。 但凡一个人翻车,如果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总是会拿“祸水的红颜”来背书,这种现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着实是见怪不怪了。 就连郑春华自己都坦然接受众人按在自己身上的这个耻辱的标签。
后来,当十三阿哥按照太子的授意,准备除掉郑春华的时候,却看到了郑春华向自己吐露心声:她原本可以从容了结自己的性命,之所以忍受别人千般侮辱苟活下来,就是为了帮太子证明开脱。 我想,当看到郑春华讲出这样一番话后,不少观众和十三阿哥一样,都为这个柔弱的女子所打动,并油然而生起一分敬意。 或许她是个不贞洁、不懂得自爱、没有恪守所谓的妇道”的所谓的“坏女人”,但是在这一刻,她的灵魂却充满了高贵,这种高贵源自于内心深处她的自我救赎之心。 一向被大家誉为侠王的十三阿哥也被这份情意所打动,甘愿冒着更大的风险去拯救郑春华的性命。 三、年秋月临终之际念念不忘邬先生 《雍正王朝》中的女性角色并不多,年秋月和郑春华一样,都是命运充满悲剧的角色。 年秋月的悲剧在于她的命运从来都是和二哥年羹尧不断追逐功名利禄的野心交织在一起,而自己却丝毫无法主宰。从她青春年少之际被年羹尧以照顾邬先生的名义送到京城胤禛的府上,再到她明明和邬先生相爱、却被迫成为了胤禛的小妾。从胤禛因为年羹尧飞扬跋扈,无处发泄怒火,便怒斥年秋月“卸甲”,再到皇太后临终之际,公然轰赶年秋月。年秋月为自己二哥年羹尧的飞黄腾达,承受了太多看不见的委屈。
当年秋月精神抑郁、身心崩溃,即将香消玉殒之际,终于将压抑在内心深处多年的心声吐露了出来: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年秋月终其一生,都是在为二哥年羹尧而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声气若游丝的话语,却宛若生命之花最后的绽放。纵然雍正作为一国之君,却也无法阻挡。 因为,雍正是最清楚年秋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最后的悲剧。 四、图里琛的眼泪 有观众这样点评图里琛这个角色: 如果你真的看懂、看透了《雍正王朝》这部剧,单是图里琛这一个角色就足够你研究很长时间。 此言的确不虚。 《雍正王朝》中,图里琛为观众献上了太多智商高光的时刻,堪称是职场老油条中的战斗机,我们甚至永远无法读懂图里琛的那些表情、那些眼神、那些行为举止,到底哪些是在演戏,哪些是在作秀。 唯一一个我们可以确认的,莫过于电视剧的最后,图里琛一边搀扶口吐鲜血的雍正,一边悲切地哭泣。 此前,雍正自知年命不永,而三儿子弘时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自己不亲手解决了这个隐患,那么弘时必然会在将来给弘历造成更大的艰难险阻,将会比八爷党一伙带给自己的危害更为严重。 于是,雍正亲手在畅春园处死了三儿子弘时,唯一的见证者只有图里琛。
作为追随了雍正多年的贴身护卫,图里琛自然深知雍正在做出这个决定背后的痛心和苦楚,尤其是看到雍正因伤心过度而口吐鲜血之时,图里琛再也绷不住了。
我想,此情此景之下,图里琛那夺眶而出的泪水绝对是出于真情,而与演技无关。
因为雍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孤独,只有图里琛最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