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解密》《暗算》《风声》而名声大噪的作家麦家回了一次家乡,临行前父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能不能给老二打个电话,我想他了。”麦家顿时泪如雨下:父子间的旧怨该结束了,老父亲已经认不出他就是老二了!
乡情是文人心目中最香甜的记忆,但对麦家来说只有淡漠,更准确地说是憎恨。麦家17岁“逃离”故乡浙江富阳后,27年间很少回家,偶然回来也是悄悄来悄悄去,不愿意留下任何痕迹,因为这里给他留下了一段不幸的童年。
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幼年的麦家交不到一个朋友,还经常被人欺负。对他来说校园就是牢狱,逃课是他的家常便饭。
回到家里也没有温暖,父亲一辈子没跟他说过几句话麦家是谁,以至于他的每句话都是麦家的终身记忆。除此而外,他时常鼻青脸肿的模样,就是父子俩感情的写照。
麦家唯一的朋友就是日记,他沉默独处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圈内人都说麦家没有情趣,像一台破旧的时钟,按部就班,没有生气,是典型的童年创伤症。
孤寂的人往往很执拗,麦家也是如此。从22岁起,他开始文学创作,且固执地陷进了“谍战文学”这个偏门不能自拔。
麦家写谍战小说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他17岁考入军校,在BM单位工作了八年。麦家说,自己资质太平庸,最终被淘汰了,但他对同事们的崇敬却永驻于心,于是他决定用笔为那群可爱的人树碑立传。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麦家常常用“生不如死”来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作为一个资质平庸的人,要用高智商人群的思维推进情节,麦家形容自己是“倒吊”着创作。
他的成名作《解密》整整写了11年,硬生生把自己从27岁的小伙,写成了38岁的大叔。作品完成后,他又遭遇17次的退稿。
11年执着于一部作品,对一个人来说已经不是执拗,而是信仰!
随着《解密》的一炮走红,他的《暗算》和《风声》也被改编成影视剧,且都风靡全国,由此一举奠定了他的“谍战文学之父”的地位。
成名后的麦家打破了原来的孤寂麦家是谁,他被一群投资商包围,沉浸于名利场不能自拔。精心雕琢的老工匠变成了“快枪手”,他像只陀螺,曾创下一年三部电视剧的记录。即便如此也不能应付需求,有人甚至拿着现成的剧本让他署名,签个名就可以拿走300万美金。
就在他一边为名利所累,一边懊恼于粗制滥造的作品时,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消息传来。
在麦家的心目中,父亲永远是一个冷漠的强者,一个让人敬而远之,没有温度的人。几十年来,他都试图躲得远远的。然而,这个强者如今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得了!
眼泪把麦家带回了童年,奇怪的是,那些被他刻意封存的记忆开始有了温度。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到家乡陪父亲走过他人生的最后时光。
父亲的最后三年,麦家陷入了撕裂状态,快餐式的创作几乎把他逼疯。2011年国庆节前夕,离合约交稿仅剩一天,父亲却突然病危了。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经历,麦家说,他在尽孝和写作上都失败了,这是父亲对他的惩罚。
父亲的葬礼过后,麦家崩溃了,他差点自杀,如果不是偶遇一位智慧的老人。在一趟不知目的地的列车上,老人对他说:“文学是你的孩子,可终究又不是你的孩子。”
麦家顿时醍醐灌顶,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他宣布封笔了!
多年后麦家如是解释:文学被功利包围,那是一种痛苦,这不是他要的生活,也背弃了他的信仰,既然如此那就告别吧。
接下来的三四年,麦家像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的船,自由地享受碧波荡漾的惬意。奇怪的是,找到家乡温度的麦家,却被另一种声音催促:为你的家乡写一点什么吧,不带任何功利。
这个声音越来越强烈,终于在2014年那个夏天,麦家决定与乡情签个约,创作一篇叫《人生海海》的长篇小说。
动笔前麦家给自己定了个别样的行动准则:每天创作上限500字。五年后,一部包含乡土情结的《人生海海》重磅面世,惊动了整个文坛。
在这部作品里,麦家与过去做了一个告别,用二十多年的沉淀,和三年的生死挣扎迎来了一个新生。莫言看后激动地说:老麦,你把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
《人生海海》出版当年就获得“豆瓣2019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
在一次节目中,主持人董卿朗读《人生海海》的片段时当众洒泪。在某个平台的直播中,创下了5秒钟卖出5万册的记录。据统计,《人生海海》不到两年时间累计销售已经超过200万册。
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人生海海》不光是小说,它还是麦家的凤凰涅磐,其中的人生感悟就是他分享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值得朋友好好一读。
好书共分享,现将《人生海海》,以及谍战三部曲《解密》《暗算》《风声》的链接提供给大家,同道者先睹为快。